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医文化 > 正文

文化自信与儒学的当代价值

类别:中医文化 日期:2018-1-8 17:02:51 人气: 来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充分认识儒学的深刻含义,将儒学有益思想与时代主题相结合,对于构筑中国价值、中国、中国力量,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多元体。今天重新审视儒学,既要探寻其文化基因,回答民族文化“从哪里来”的问题,更要研究其时代价值,回答传统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在公元前8世纪到2世纪的文明“轴心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诸子,了东方世界的文明时代,成为了与印度的释迦牟尼,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并肩闪耀的文明坐标。

  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两千年来的文化精髓,是构建中华民族家园的重要支撑,是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是激励新时代华夏儿女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在两千多年的认识实践中,儒学形成了许多富有的深刻思想,对于解决当代社会面临的难题,具有重要而深刻的现实。

  仁者爱人。“仁”作为儒家理论的基本原则,在儒家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其理论源头来自于周代“敬民”“保民”思想。这种内涵极为丰富。小到个人理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国家的智慧。我们党的群众观、人民观,体现了儒家学说“仁”政的思想内涵。对于社会价值、社会美德的培育上,“仁”爱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合及适用性。

  包容。“君子和而不同”,不仅是对个人素养的要求,也是孔子对于中国文化品格的构想。儒学诞生在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一开始就具有包容的特点。面对今天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历史时期,习总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包含着儒学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深刻内涵,它要求之间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注重学习。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建设学习大国”。学习是儒家文化的鲜明特色。今天,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就要大力中华民族虚心好学、永不满足的优良风尚,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努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革故鼎新。纵观儒学的发展,儒家的思想体系本身就是创新的。创新在历史的磨砺中,已经沉淀为中华民族思想观念的精髓。在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我们应该继续发扬儒学创新的传统,永不懈怠,始终以一种革新的姿态,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创新禀赋发扬光大。

  儒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其和形成的一整套基本规范,构成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儒学对国家层面的价值。德治与并重,是儒家关于国家治理的构想。儒家希望通过德政与,实现国家的终极稳定。对而言,它把得、得到人民的看成是的最高境界和成就,而不是仅从工具意义上把人民管住。对人民而言,孔子始终认为,一个好的社会治理不仅仅是靠政策和刑法来让这个社会有序,而是同时要靠的方式来引导社会规范,使人民在行为上不出格、具有羞耻心,这种思想对后世中国“依国”与“以德”并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国家治理的理想蓝本。

  儒学对社会层面的价值。《论语》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蕴含着古代的意识,对今日中国构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儒家强调秩序大于,强调三纲和臣服,、平等思想在儒家中涉及不多,这是儒家文化中所不足的地方。所以在对待儒家等传统文化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需要,抛弃不合时宜的地方,发掘、传承闪光点。

  儒学对个人层面的价值。儒家学说中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与对于个人层面的价值影响最为广泛。现在所强调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从一定意义上源于儒家“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包含了向上至善、忠诚担当、守礼笃实、克己修身等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是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推进社会公德、职业、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共同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新疆药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