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药故事 > 正文

岭南人体质有变化 七星茶古方难今用

类别:中药故事 日期:2019-3-14 1:37:51 人气: 来源:

  小儿七星茶,民间沿用了数百年的中药古方之一,由薏苡仁、山楂、稻芽、淡竹叶、钩藤、蝉蜕、芦根(后世又有人改用甘草)七味药组成,故取名“七星茶”。中药铺出售的七星茶原药已有一两百年的历史。

  据《中国药典》记载,小儿七星茶的主要功效为开胃消滞,清热定惊。其组方的指导思想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心常有余”有关,认为小儿易为食积,易出现心肝蕴热的表现,故方中有消食导滞的“三星”(谷芽、麦芽、山楂),又有清心肝蕴热、安神之“四星”(钩藤、淡竹叶、芦根、蝉衣),组方精妙,多年来均为民间小儿保健常用方剂。

  然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岭南凉茶文化尚在,但老百姓的体质却随着饮食物资、生活节奏、水土气候的改变,发生了质的变化。包括七星茶在内的中药古方,已经不一定适合现代病保健,使用不当,还会身体健康。

  广州地处岭南,自古以来湿热体质居多,当地人常煲凉茶清热下火,并形成了一种凉茶文化。直至近代如清代、的医术特色也以清热汤药为主。其中,小儿七星茶是流传较广的清热凉茶古方之一。

  从古到今,从事儿科临床研究的医家都高度重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正所谓“知常达变”。中医学在疾病防治方面,将人体分为9种体质。但医家通过长期观察发现,小儿体质比复杂得多,很难细分,治病用药也须更加谨慎讲究。在国家统编教材《中医儿科学》中,把小儿生理、病理特点高度概括为以下32个字:“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发病容易、传遍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凝聚了历代医家的经验。

  其意思是说,小儿时期虽然都俱全,但都娇嫩不成熟,功能不完善,容易受到致病因素(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的而致病。在五脏之中,主要表现为脾、肺、肾三脏功能比较弱,心、肝两脏相对完善一点。

  其中,脾主运化,关乎五脏能否正常运转。运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化精微,从饮食中吸收营养物质,使其输布于各器官组织。二是运化水湿,配合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的孩子,经常出入空调房、爱喝冷饮,寒凉伤脾胃,加上运动减少,经常大鱼大肉外加各种营养品的过分补充,脾胃往往不堪重负。因此,现代小儿的体质已经不再以湿为主,而多表现为脾胃虚弱,防病重点也应该在于保健脾胃。

  “脾气虚弱,营养水湿运化受限,可导致孩子出现眼屎、肚子胀、大便干、嘴唇红、睡不好、舌苔厚腻、反复喉咙发炎等类似上火的症状,其实不一定是真的上火,根源还是脾胃虚,运化不好。”广东省中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廖若莎如此告诉新快报记者。

  在儿科体质理论中,历来存在着3岁前小儿是“纯阳之体”的说法。很多老百姓顺势理解为孩子要多喝凉茶、多吃清热食物,特别是广东人,有喝凉茶的习惯,一感觉孩子有“上火”症状,便赶紧买来凉茶清清火气。但在廖若莎看来,这是严重的认识偏差。

  她指出,“纯阳之体”的理论起于学说,其实指的是小孩子充满生机和活力,而非容易上火。总体而言,小孩子是虚寒之体,越小的孩子虚寒就越明显。小儿七星茶虽有消食导滞的功效,但不能忽略后其四星清热下火的作用,将七星茶作为长期饮用的药物,或当做保健饮料经常给孩子喝,势必会造成攻伐太过的不良后果,损伤中阳之气,令原本就不足之脾胃功能更加不足,长久下去,胃之受纳、脾之运化虚衰,使小儿吃不了多少东西,反而会经常出现消化不良的情况。而且,由于脾土不足而影响到肺金(中医认为,土生金,脾与肺为“”关系),也会使得小儿经常发生咽喉发炎、财神节是哪天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所以,小儿七星茶不宜作为长期饮用的药物。

  “哪怕是成年人,由于缺乏劳作,体质也与过去有所不同,现在临床上常见的是虚火,对于虚火,应该少吃药,以清补为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保健科陈瑞芳教授表示,凉茶对于湿热的年轻人可以起很好的作用,但如果反复上火,则不能长期喝凉茶。凉茶归根结底还是苦寒的药,长期喝凉茶会伤阴、伤脾胃,恶性循环导致阴火更重,更容易上火。症状较严重的人,最好是请中医辨证,根据“上火”的虚实、部位、脏腑和不同,正确用药。

  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康复科保健中心主任何景然告诉新快报记者,从西医角度看,一般来说,药物的代谢多通过肝肾两个脏器完成,对于成年人,包括七星茶、四磨汤、板蓝根等小中药可以作为预防用药,但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的肝肾功能未发育完全,任何药物对孩子肝肾功能的安全数据是没有的。“我们一般都不小孩喝七星茶等保健, 药字号 当头,吃多了小孩子反而会出现头晕、胃口差、不好等情况。”何景然表示。

  “当然,不是说七星茶一定不能喝,当小孩真的出现食积化热,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但不能将其作为预防保健饮品给孩子长期服用。”廖若莎指出。

  唐代孙思邈——“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儿抱日中嬉戏,数令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牢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若常藏于帷帐之内,重衣温暖,譬如阴地之草木,不见风日,软脆而不任风寒。”

  宋代钱乙——他详细地记录了初生儿到1周岁时的一些生长发育情况(如出乳牙时的低热、轻微腹泻等),认为这些就是前人所讲的“变蒸”,不属病态,而是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他提出“,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的观点,认为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这些观点,为以后的中医儿科学确认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提供了理论依据。钱乙被后世尊称为“儿科始祖”、“儿科之圣”。

  宋代陈文忠——在预防小儿生病方面特别注重小儿的饮食喂养问题,主张“吃热不吃冷,吃液体不吃固体,吃小量不吃过量”,提出“忍三分寒,吃七分饱”的观点。

  明代万全——治疗疾病特别重视胃气,提出“以胃气为本,赖其,如五脏有病,或泻或补,慎勿犯胃气”的思想。他在钱乙“脏腑辨证” 的基础上提出的小儿“五脏之中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而肺常不足”的观点,高度概括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对于小儿的保育和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元代曾世荣——善于把自己的学术观点以歌诀形式表现出来,朗朗上口,易于流传,如保健方面的歌诀:“四时欲得小儿安,常须两分饥与寒,但愿人皆依此法,自然诸病不相干。”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新疆药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