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药材栽培 > 正文

太白贝母

类别:药材栽培 日期:2019-12-18 16:41:10 人气: 来源: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详情

  太白县土壤营养丰富、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是中国贝母种植最适宜的地区,野生太白贝母种植面积达2000余公顷,印证了太白县自古就有的“太白无闲草、遍地都是宝”的美誉。

  太白贝母,亦称太贝、尖贝、秦贝,是川贝母药材的主流品种之一,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载入川贝母项下。太白贝母是一味常用的止咳类中药,具有品种纯正、使用历史悠久、临床效果好等特点。

  太白贝母,高1厘米—2厘米,直径0.8厘米—2.5厘米,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表面类白色,以质,粉性足,色白者为佳。据测定,太白贝母一般每500克干鳞茎有120粒—150粒,总灰分为2.9%,浸出物为11.5%,样品按《中华人民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检测,总生物碱以西贝母碱(C27H43NO3)计,太白贝母为0.162%。太白贝母作为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的良药,是治疗呼吸道疾病最重要、最常用的中药材之一,临床多用来治疗肺结核、慢性气管炎等引发的无痰或少痰的咳嗽症状,因其品种纯正、使用历史悠久、临床效果好等特点享誉全国。随着贝母用量的增大,野生贝母已面临枯竭,而太白贝母因其止咳疗效确切,中华人民国2010年版《药典》正式将其收入贝母使用范围。

  研究川贝母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物碱和水溶性非生物碱。对太白贝母等18种贝母的生物碱进行HPLC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太白贝母与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所含生物碱种类完全一致。栽培的太白贝母与野生太白贝母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方面无明显差异,其有效成分皂苷和生物碱还略高于暗紫贝母。通过对这一复合群基源植物及亲缘学进行研究,认为从贝母商品角度来看,应将川贝母复合群所有种类均作为川贝母来处理,从该复合群的化学成分来看,太白贝母与川贝母没有差异。最新研究结果表明:贝母的水溶性成分具有抗炎、血小板凝聚、降压、松弛平滑肌等作用。研究发现太白贝母药材有紫外吸收的水溶性成分主要是核苷类,都含有胞苷、尿苷、鸟苷、胸苷、腺苷、尿嘧啶、腺嘌呤,这与川贝母的水溶性成分的研究结果一致,从水溶性成分来看,2010年版《中国药典》将太白贝母作为川贝母使用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同时,研究也表明,在太白贝母的几种水溶性成分中,尿苷、鸟苷和腺苷的含量相对较高。此外,川贝母中的化学成分除生物碱,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如Ca、Ma、K、Fe、Co、Ni、Mn、Ba、Ti、A1、Sn、Cr、Sr。

  川贝母主要所涉及的药理作用包括镇咳、祛痰、平喘、抗菌、镇静、镇痛、心血管活性、抗溃疡、抗血小板聚集、抗肿瘤等。对市场上常用的暗紫贝母、浙贝母等11种商品贝母进行了镇咳药理作用筛选,发现11种贝母的总生物碱部分对小鼠氨水引咳均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镇咳作用。对伊犁贝母总生物碱(FPA)、棱砂贝母总生物碱(FDA)生物活性进行了初步比较,发现伊犁贝母和棱砂贝母的总生物碱具有明显的抗炎、镇咳、祛痰作女人面部痣相图用。川贝生物碱可透过小鼠皮肤。贝母的有效成分贝母甲素、贝母乙素、西贝素、西贝素苷和蒲贝酮碱5种甾体生物碱的平喘机制(对气管M受体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5种贝母生物碱均可使卡巴胆碱引起气管条收缩的量效曲线右移。用HPLC—EDSL测定法进行了西贝素的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另有含贝母的中药制剂喹啉膏与华同用致凝血障碍的报道。陈泽乃等根据4种贝母由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小板聚集的有效部位筛选结果,从平贝母的水溶性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胸苷和腺苷等成分。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川贝母确有镇咳、祛痰、平喘之功效,其镇静、耐缺氧作用对于哮喘病人非常有利,其消炎抗菌作用能协同治疗呼吸道感染;太白贝母是川贝母的主要基源种,其功能主治与川贝中的暗紫贝母、梭砂贝母相似,临床上太白贝母用于化痰止咳的案例较少,其应用尚未得到较好的推广。研究结果表明太白贝母具有较好的祛痰作用,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太白县是陕西省海拔最高的县,地处秦岭南北分水岭,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位于陕西省西部、宝鸡市东南,因秦岭主峰太白山在其境内而得名,总面积2780平方千米。太白县内气温差别显著,自古有“山前桃花山后雪”之说,境内山峰高耸,碧流穿峡,绿色植被覆盖率95%,森林覆盖率89.5%,矿产、水能、生物资源丰富,拥有野生动植物2170余种,盛产的中药材因地道纯正、品质优良、疗效独特而闻名遐迩,被誉为“第四纪冰川地质公园”、亚洲天然植物园”、“中国生物基因库”、“天然医药宝库”、“天然氧吧”和“天然空调城”。太白山是秦岭主峰,是喜马拉雅山脉以东最高的山峰,是与神农架、齐名的中国三大药山之一。太白县是太白山中药材的主产区,所产的中药材因其品质优、疗效独特而闻名遐迩,自古就有“太白无闲草、遍地都是宝”之美誉。独特的地域气候条件特别适合太白贝母生长,是发展太白贝母的理想之地。

  太白贝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海拔2000米—3000米(野生适生区)的高寒草原、高寒草甸以及高寒灌丛草甸地区,是天然、野生、珍贵的中药产品。太白县境内海拔较高,峰岭陡峭,地面崎岖,位于东经107°03′—107°46′,北纬33°38′—34°09′,是中国贝母种植的最适宜地区。

  太白县属带气候与暖温带气候过渡区域,垂直气候带分布明显,年平均日照时数2543.3小时,总辐射为50121千卡/平方厘米;平均温度7.7℃,无霜期158天,昼夜温差大;年均降雨776.8毫米。同时兼有性季风气候和高山气候的特征,使得太白县产的贝母品质纯正,药用价值高。

  太白贝母主产区土地以棕壤、淤土、潮土、草甸土为主,PH值6.47—7.0,属中性偏酸,土层深厚,没有明显的发育层次,其自然层由耕层、心土层和母质层组成,土色多呈淡、棕,土体疏松绵软,耕性及通透性良好,保水保肥性能好。耕层多为轻壤土,具有良好的耕性和水、气、热及养分状况。土壤有机质25.9毫克/千克,有效氮175.8毫克/千克,有效磷27毫克/千克,有效钾31.5毫克/千克,富含硼、锰、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土壤、大气、灌溉水质综合指数分别为0.66、0.15、0.5,均低于清洁级污染指数,土层厚度100厘米,极其适宜各种农作物和各种中药材植物生长,是太白贝母的优生区域。

  太白山是秦岭主峰,是喜马拉雅山脉以东最高的山峰,是与神农架齐名的中国三大药山之一。太白县是太白山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所产的中药材因其品质优、疗效独特而著称于世。据《中国中药资源志要》、《秦岭植物志》、《太白山本草志》记载,太白贝母产自秦岭东太白山、西太白山(鳌山)等地,生长在海拔2000米—3000米的山坡草丛中。药王孙思邈、《太白县志》都有太白贝母的记载。

  据载,药王孙思邈于(578年)起隐居太白山40余年,有大量使用太白贝母的历史,其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都收录有太白贝母入药。

  《太白县志》中也有记载:太白山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的磅礴气势中孕育着太白贝母、太白黄连、太白米、太白茶、太白三七、太白黄精、太白鹿角、太白参、太白树等以太白命名的重要药材。

  由于川贝母药材市场需求量大,年市场需求量达600吨以上,而川贝母等系列品种均不能进行人工种植,太白贝母成为川贝母中药材市场的主流。

  1980年,太白县提出太白贝母的种植资源,开发利用太白贝母这一稀缺优势资源,开始进行太白贝母家种栽培,通过近几十年的驯化,太白县群众已在海拔1500米以上试种成功,种植面积数百公顷,种植周期为4到5年,单位面积产150—200公斤干药材。

  《中华药典》(2010版)新增太白贝母为川贝母的一个主要来源品种,太白贝母开始大规模发展。

  产地范围内海拔1500米至3000米。土质为淤土、草甸土等砂质壤土,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6.6克/千克以上。

  (1)种子繁育:种子采收,果实的收取以种子是否成熟饱满为指标,从7月中旬植株花谢时采收。采收时,截取果穗,捆成束,晾于阴凉干燥处备用。将当年采收种子与草木浆(草木灰与水的比例为1:1)混合均匀,置于低于5℃温度下放置30天以上至第二年春播。

  (1)种子栽植:播种以条播为主,与厢沟垂直开挖,槽宽20厘米。播种后,覆1.6厘米至2.4厘米的腐殖土。

  (2)鳞茎栽植:每亩用量50千克至60千克。将鳞茎顶部(心芽)垂直朝上,均匀地摆放于槽底,栽种深度3.5厘米至4.5厘米,然后用土将鳞茎覆盖,抚平表层土壤,施以清粪水,用量为650千克至900千克。

  对移栽田地须搭建透光率70%的遮阴棚,及时疏掉杂草,每年每亩有机肥100千克或农家肥400千克至500千克。适时无机肥(钾肥、磷肥)。

  采收年限以栽培三年至五年采收为宜。采收期为每年8月至9月,在鳞茎饱满、地上花茎部分枯萎时采挖;收果实的植株,于果实成熟后采挖。采收方法为选择晴天,用小锄或竹刀将鳞茎挖出,通常采挖两次,避免太白贝母表面损伤和长时间被水浸湿,摘除残茎、叶、残根后放入编制紧密箩筐。采挖的鳞茎,选留种源供栽培,其余加工成商品太白贝母。

  鳞茎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表面呈类白色。外层鳞叶两瓣,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味微苦。

  高1厘米至2厘米,直径0.8厘米至2.5厘米,每500克干鳞茎有120粒至150粒,总灰分≤5%,浸出物≥9%,总生物碱(C

  太白贝母(咀头产区)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陕西省太白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太白贝母(咀头产区)的检测机构由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

  《川贝母新资源太白贝母的研究进展》,王丽、彭锐、李隆云,《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 39 (36) :22309-22310

  

关键词:贝母栽培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新疆药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