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药材栽培 > 正文

有机三七种植规程

类别:药材栽培 日期:2019-10-24 6:41:48 人气: 来源:

  三七种植技术规程 第 1 部分:良种生产 .1 良种选择 从三七长势良好、健康的三年生三七园中挑选植株高大、茎杆粗壮、叶片厚 实宽大的三年七为留种株,并做好标记,精心管理,至 11 月上旬左右待种子成 熟时分批采收。 2. 果实采收和分级 三七果实于 11 月上旬开始陆续成熟,应对色泽鲜红有光泽的成熟果实分批 及时采收,并分批贮藏供生产使用;种子分级执行,选择达到一、二级种子质量 标准要求的种子。 3. 良种贮藏 挑选出的三七果实经过搓揉洗去外皮后得到种子,通过“湿沙层积”方法贮藏 45 天-60 天,以促使三七种子通过休眠期完成其生理后熟作用。具体方法:准备 含水量为 20%-30%的细河沙,将洗去外皮的三七种子与河沙分层置放于竹制容 器中,并贮藏于洁净、通风的,保持河沙的含水量为 20%-30%;每间隔 15 天检查一次,以清除腐烂、霉变的三七种子或观察湿度以控制种子发芽。种子经 过后熟作用后,视种子萌芽情况适时下播。 三七制种田大气、水源、土壤的质量检测结果;制种田的施肥种类、量、 次数;制种田病虫防治的用药种类、施药方法、时间、次数;制种田的各种农事管 理措施;种子的采收批次、时间,贮藏方法、时间等均应作详细的生产记录。 第 2 部分:育苗 1 范围 1.1 选地 选择中偏酸性砂壤土,排灌方便,具有一定坡度(坡度不得大于 15 度),6 年 内未种过三七的地块。 1.2 整地 播种前需进行三犁三耙,第一次耕作时间为 11 月初,以后视天气情况每隔 15 天左右耕作一次,耕作深度为 30 厘米。 1.3 土壤处理 为预防根部病害, 当土壤 pH 值在 5.5-7.0 时, 在播种前, 结合土壤翻犁过程, 每公顷 750 公斤-1000 公斤熟石灰或选择附录 E 和附录 F 中允许使用的农药 进行土壤处理。 1.4 造园 造园分为专用遮阳网荫棚和和传统荫棚 2 种形式,荫棚必须做到透光均匀一 致,透光率为 8%-12%之间。用三七专用遮阳网与传统荫棚相结合方式,即 按 2 米-4 米间隔交替建盖荫棚。 1.4.1 专用遮阳网荫棚 专用遮阳网荫棚的建造材料按附录 A 执行。按 1.95 米× 1.95 米打点栽杈,沿 地块的坡向用 10 号拉大线, 并用地锚桩固定。用 16 号线将大线固定于每棵七杈 距地面 1.8 米处;再沿与大线 厘米处拉抬膜线 号线 固定。然后,先拉顶层网,再拉二层、三层遮荫网,拉平固定。荫棚顶层遮阳网 拉好后, 用专用普通围边网或使用过的顶网进行围边。为改善三七遮阳网荫棚的 通风性,应适当增加园门,每间隔 4 个-5 个排水沟留出 1 米作为园门,园门设置 为对开。 1.4.2 传统荫棚 传统荫棚的建造材料按附录 B 执行。按 1.7 米× (1.7 米-2.0 米)打点栽杈,铺 上大杆(或铁线 根小杆,铺盖顶棚草(或作物稿杆,最好 不要用玉米杆),加 2 根-3 根压条,调光,固定,做到荫棚透光度均匀一致。 1.5 起墒 1.5.1 规格 平地、缓坡地墒高为 20 厘米-25 厘米,坡地墒高为 15 厘米-20 厘米。墒宽为 120 厘米-140 厘米。 1.5.2 方法 墒面做成板瓦形,墒土做到下松上实,以提高土壤通透性。 1.6 播种 1.6.1 播种时间 11 月中旬至翌年 1 月间。 1.6.2 种子选择 选择达到一、二级质量标准要求的种子。 1.6.5 播种方法 用自制打穴器在墒面打出浅穴,人工点播或三七专用播种机机播。 1.6.6 施肥或覆土 每公顷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 37500 公斤或细土将三七种子覆盖,以刚好见不 到种子为宜。 1.7 盖铺墒草 用松毛或将山草、作物稿杆等切成 5 厘米-10 厘米长均匀铺盖于墒面,以墒 土或基肥不外露为原则。干旱地区或冷凉地区可采用地膜覆盖。 1.8 浇水 三七下播后,须视土壤墒情及时浇水,确保土壤水分保持在 25%-30%左右, 直至雨季来临。 1.9 田间管理 1.9.1 除草 用人工方式每 7 天-10 天除草一次,园内清洁无杂草,使用化学除 草剂。 1.9.2 修补荫棚 荫棚出现破损时应及时修补,三七荫棚透光适宜和均匀。 1.9.3 病虫鼠害防治 使用生物农药及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用鼠夹防治老鼠。 1.9.4 追肥 用腐熟好的农家肥。 1.9.5 防涝 雨季来临应随时检查七园,出现土壤水分过多应及时排涝。 2 起挖 2.1 时间 可根据移栽时间而定,一般为 12 月至翌年 1 月间。 2.2 方法 用钉耙或自制竹条、削尖后从墒面一端向另一端顺序采挖。如土壤过于 干燥板结,应浇一次透水后视墒情适时起挖。起挖时应避免损伤种苗。起挖后, 要及时对种苗进行分拣分级,清除不宜栽种的烂苗、病苗、弱苗等并单独存放处 理。 第 3 部分:大田栽培 1 范围 1.1 选地 选择中偏酸性砂壤土,排灌方便,具有一定坡度(坡度不得大于 15 度),6 年 内未种过三七的地块。 1.2 整地 在移栽种苗前需进行三犁三耙,第一次耕作时间为 10 月底,以后视天气情况 每隔 15 天左右耕作一次,耕作深度为 30 厘米。 1.3 土壤处理 为预防根部病害,当土壤 pH 值在 5.5-7.0 时,在移栽前,结合倒土,每公顷 750 公斤-1000 公斤熟石灰或本标准操作规程中允许使用的农药进行土壤处 理。 1.4 造园 1.4.1 专用遮阳网荫棚 三七专用遮阳网荫棚建造材料,按 1.95 米× 1.95 米打点栽杈,沿地块的坡向 用 10 号拉大线,并用地锚桩固定。再用 16 号线将大线固定于每棵七杈距地面 1.8 米处;再沿与大线 厘米处拉抬膜线 号线固定。 然后,先拉顶层网,再拉二层、三层遮荫网,拉平固定。荫棚顶层遮阳网拉好后, 用专用普通围边网或使用过的顶网进行围边。为改善三七遮阳网荫棚的通风性, 应适当增加园门, 每间隔 4 个~5 个排水沟留出 1 米作为园门, 园门设置为对开。 1.4.2 传统荫棚 三七传统荫棚建造材料按附录 B 执行。按 1.7 米× 1.7 米打点栽叉,铺上大杆 (或铁线), 固定, 每空放置 4 根-5 根小杆, 铺盖顶棚草或作物稿杆(不能用玉米杆), 加 2 根-3 根压条,调光,固定,做到荫棚透光度均匀一致。 1.5 起墒 1.5.1 规格 平地、缓坡地墒高为 20 厘米-25 厘米,坡地墒高为 15 厘米-20 厘米;墒宽为 120 厘米-140 厘米。 1.5.2 方法 墒面做成板瓦形,墒土做到下松上实,以提高土壤通透性。 1.6 移栽定植 1.6.1 移栽时间 12 月至翌年 1 月间。 1.6.2 种苗选择 选择达到一、二级质量标准要求的种苗。 1.6.3 种植密度 按 10 厘米× 12.5 厘米或 10 厘米× 15 厘米,每公顷种植密度为 39 万-48 万株。 根据种苗大小、气候条件,土壤质地等不同情况可作相应调整。 1.6.4 种苗处理 移栽时, 按每百公斤三七种苗用苦参碱拌种移栽(注: 当天拌药种苗必须当天 移栽完成)。 1.6.5 种植方法 放置种苗时要求全园方向一致,以便于管理。坡地、缓坡地由低处向高处放 苗,第一排种苗的根部向坡上方,第二排开始根部向坡下方,芽向坡上方,墒面 两侧的根部朝内,芽朝外方放置。 1.6.6 施肥和覆土 每公顷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 37500 公斤或细土将三七种苗覆盖,以将整个种 苗盖完,根、芽不外露为宜。 1.6.7 盖铺墒草 用松毛或将山草、作物稿杆等切成 5 厘米-10 厘米长均匀铺盖于墒面,以墒 土或基肥不外露为原则。干旱地区或冷凉地区可采用地膜覆盖。 1.6.8 浇水 栽种结束后,应视土壤墒情立即浇一次透水。 1.7 修补荫棚 荫棚出现破损时应及时修补,三七荫棚透光适宜和均匀。 1.8 防涝 雨季来临应随时检查七园,出现土壤水分过多应及时排涝。 1.9 田间管理 1.9.1 抗旱浇水与防涝排湿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视土壤墒情每 7 天-10 天及时浇水 1 次,使土壤水分 一直保持在 25%左右,直至雨季来临;地膜覆盖栽培仅需浇 1 次-2 次水。雨季来 临应随时检查七园,出现土壤水分过多应及时排涝。 1.9.2 病虫鼠害防治 使用生物农药及物理方法防治病虫害;用鼠夹防治老鼠。 1.9.3 追肥 使用腐熟农家肥。 1.9.4 调整荫棚 根据三七生长的季节不同应作适时调整。三年生三七在采挖前 2 月—3 个月 可适当加大荫棚透光度,一般中海拔地区不宜超过 15%,高海拔地区不宜超过 20%,对提高三七产量有一定的作用。 1.9.5 摘蕾 商品七生产大田应在 7 月中下旬三七花蕾生长到 3 厘米-5 厘米时用人工将其 摘除。 7 采挖方法 从墒头开始,朝另一方向按顺序取挖。采挖时应防止伤根、伤根茎,三 七块根的完好无损。采挖时将机械损伤三七或病三七和健康完好三七分开存放。 2 包装和运输 2.1 包装 根据包装袋的大小进行定量包装,并在包装袋上标明重量,标签内应包括采 挖地点、时间、品名等。 2.2 运输 采挖的鲜三七及时运往加工场所,使用专用运输工具,运输时不得与农药、 化肥等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混装。口述小姑两瓣湿乎乎

  

关键词:三七的栽培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新疆药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