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医文化 > 正文

中医学说:针灸的发展史

类别:中医文化 日期:2018-7-28 5:10:58 人气: 来源:

  刘萌萌的老公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和艾灸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腧穴、针灸方法及临床治疗等部分。

  针灸具有适应症广、疗效明确,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数千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欢迎,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针灸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及医学家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医学。历史悠久,其起源已难稽考,但从文献记载、出土文物、社会发展规律等方面探索,远在文字创造前即已萌芽。

  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气血”可知针的前身是砭石。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针具也得到不断的改进,至《内经》著作年代,才由古代的石针、骨针、竹针而改变成铜针、金针、银针等金属制针,代替砭石之法。直到现代改进为不锈钢针。

  灸法的产生是火的发现和使用以后,人们发现身体某一部位的病痛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或缓解,通过长期的实践,从各种树枝施灸发展到艾条施灸,形成了灸法。随着后世医学的进步,发展为多种多样的灸法。

  由于针灸用具、材料的逐步,扩大了针灸治疗的范围,提高了治疗效果,有力地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针灸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黄帝内经》对、腧穴、针灸方法以及适用症禁忌症等,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其中尤以《灵枢》所载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有系统,为后世针灸学术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晋代皇浦谧的《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该书是继《内经》之后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在针灸发展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此后王焘在其所著的《外台秘要》中,全面介绍了灸法,为推广灸法起了积极作用。后世著名的有:北宋的王惟一编撰的《铜人腧穴针灸图》,考证了354个腧穴,全书曾刻在石碑上树立于京城供人们学习。次年还设计铸造了两座铜人,是我国最早的针灸模型。元代滑伯仁著《十四经发挥》、明代杨继洲著《针灸大成》、陈会的《神应经》、徐风的《针灸大全》、高武的《针灸聚英发挥》、汪机的《针灸问对》、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等。到了清代虽然也有《医真鉴》、针灸集成》等书问世,但很少新义。这些书中最有影响的数杨继洲著《针灸大全》。其内容丰富,是继《内经》、《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直到今天仍是学习针灸的主要参考著作。

  针灸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其速度比较缓慢。隋唐设“太医署”,掌管医学教育,针灸成为其中一门专业学科,内设针博士、针助教、针师等从事教育工作,足见当时对针灸的重视。宋元时期针灸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明代进入针灸学发展的昌盛时期。至清代末叶,清朝阶级拘于封建礼教,于1822年停止太医院使用针灸,废止针灸科。针灸开始衰落。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在各地设立医院和医学院校,、中医药学,使中医学事业更趋衰落,几至一蹶不振。然而由于针灸经济、方便、有效,深受劳动人民欢迎,尽管国民力图,但在民间,仍得到应用流传。同时各地有志之士,创办学社、学校,培养人才,为发扬针灸,做出了一定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党的中医政策的实施,中医药事业获得了新生,带来了针灸事业的复兴与繁荣。全国各地先后成立了中医学院、中医医院,设置了针灸专业和专科,并建立了专门研究机构,使针灸在教学、医疗、科研等方面都获得了巨大成就。近几十年来,世界学者普遍重视对中国针灸治病原理的研究,通过多学科的通力合作,最后证明针灸对肌体各系统功能有调整作用,能增强肌体的抗病能力。

  几千年来,针灸不仅对我国人民的医疗保健起过重大作用,而且很早就流传到国外,对其他一些国家的医疗保健事业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约在公元6世纪,针灸医学传人朝鲜,并以《针灸甲乙经》等书为教材。公元562年,我国吴人知聪携带《明堂图》、《针灸甲乙经》到日本。公元701年,日本在医学教育中开始设置针灸科,深受日本人士的欢迎。公元17世纪末叶,针灸传到了欧洲。有些国家除设有针灸专科外,还成立了研究针灸医学的专门机构,并多次召开国际针灸会议。我国一些省设立了国际针灸培训,为世界培训了大批针灸医生。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正在使用和研究针灸。我国独特的针灸医学已成为世界医学的一部分,并将产生积极的广泛的影响。

  本文由 325游戏(m.325games.com)整理发布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新疆药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