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药故事 > 正文

从父子老药工的传奇故事看中医药的传承与

类别:中药故事 日期:2017-11-7 11:58:14 人气: 来源:

  阳春三月,在晋中一座古老的小城太谷县,61岁的柳惠武带着自家93岁的老爷子柳子俊重回老房子去“串门”,热情的老街坊们听说了爷俩的到来,都出门打起了招呼。

  上图右:柳子俊:93岁,从事中药七十多年,掌握了中药行当里的大部分绝技,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山西广誉远国药有限公司制药大师、终身药师。

  上图左:柳惠武:61岁,从事中药四十余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山西广誉远国药有限公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柳家老房子位于太谷县老城区的一处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内,不远处就是柳子俊年轻时曾工作过的药店“广升远”,多年后,这家药店被整合,转身成为如今的药厂“广誉远”,而柳惠武也很快父亲成为这家药厂的一员。

  由于掌握了国家级中药保密处方技术,以及面临失传的中国古代中药的“独门秘笈”,这爷俩被行内人称作是“中医药的活化石”,特殊的身份让他们成为这条老街上的一个传奇。

  柳子俊传承古老技艺 在劳动中体味人生线岁的柳子俊,为了求一口饭吃,走进了口这条街上一家赫赫有名的老药店,开始了自己的学徒生涯。这家药店名为广升远,也就是如今的广誉远的前身。

  事实上,就在柳子俊进入广升远之时,太谷县以“广”字打头的药店多达40余家,大多数药店都不是专门的药厂,而是兼商业、贸易等业务为一体,从广东等沿海一带贩运药材再售至全国各地,因此自成一派被称为“广帮”,而广升远生产的中药更是早就被以散装形式出口到,尤其是主打产品龟龄集和定坤丹,早已蜚声中外。

  柳子俊依旧清楚地记得,自己正式上工的时间是在1941年二月初七。旧社会“靴、帽、茶、药”称为四大苦行,药行要求更严格。当年各处上人(招店伙计)的时候,先由铺保(人)引见,经过掌柜的一番考核,在被正式“录用”后,需要摆上香案并吃过“上工饭”之后,才算正式上工,“上工时的情景都刻我脑子里了,一辈子都忘不掉。”柳子俊说。

  当时同柳子俊一同来的有十几个人,但均不是正式学徒工,那时候称之为“闲住”。一般闲住三年才能正式算柜上的人。当时柳子俊从家里出来就有个志向,好好干,学一技之长,别让人家休回去,小小年纪有这个志向一是耳闻目睹农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不易,二是羡慕药行不同于一般的手艺,病人对医生寄托了很大希望,非常受尊敬,当时见到药号的掌柜、坐堂医都尊称“老先生”,三是若被休回老家,会被街房邻居亲戚朋友看不起的。

  就这样,少年柳子俊在药铺里开始了真正的学徒生活。学徒的日子很苦,每天早早起床,洗脸自己,等掌柜、先生都起床后,把他们的夜壶拿出去,打好洗脸水,一切侍候好了,把晚上睡觉的铺拆掉(那时候药铺都是前店后场格局、无固定宿舍,住柜堂里,每天要搭铺拆铺。),再去下门,打扫卫生,然后才开始一天正式工作。

  白天在店铺里不停地认药斗子、药戥子、称药、包药包。店铺里不忙的时候还要去堂后后厂里做力气活,切药、使铜缸子砸药、药碾子碾药。工艺的里面有很多又苦又累的体力活,特别是龟龄集上下锅,每个锅重200多斤,抬上抬下都要不惜力气去做。

  晚上伺候师傅们都休息了,一天不算结束,柳子俊便请厨房的大师傅给留点儿灶火,借着灶眼儿那点儿光亮去记药名,背汤头歌等。这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说还真有点吃不消。

  按照当时广升远的规矩,每年过了正月十五,到正月十七的时候让你回家住几天。如果随后让“铺保”(人)把被褥送回来,就是辞退你的意思了,因此,这一日也被太谷人称为“黑十七”,这也是老字号仁德思想的一种表现吧。柳子俊最终安全地度过了这个日子,十几个学徒中吃不了苦不合格的都被辞退了,只留下不惜力、聪明伶俐、肯学习的两个人,其中就包括柳子俊。

  成为正式学徒后,白天在柜台上不停地包装药材,晚饭后学着制作药丸,每天上工时间至少12小时,对于当时的伙计生涯,老人幽默地做了个总结,“白天做包子,晚上做丸子”。

  二到三年后,他便被允许学习炒药。这是一项技术要求高但又特别苦的活,烟熏火燎不说,被烫到更是家常便饭。炒药中最苦、最累的莫过于炒姜炭等特殊的手段。干姜块刚加热的时候会冒出很多黄烟,并带着一股强烈的姜辣的刺激味道,让人咳呛难忍,涕泪俱下,连流的汗都是的。等到姜炒成黑炭的时候,冒的就都是黑烟了,这时人的脸上、身上流的汗水全都是黑的。

  在药庄,师傅考徒弟技术也往往要考炒药。考的时候两个徒弟一起炒,看谁炒的药合乎标准。一边炒,师傅还要一边提问,问这药为什么要炒,这药的功效是什么等等。柳子俊不仅药炒得好,问题也能对答如流。短短一年的时间,他依靠自己的勤奋和才智,赢得了药庄上下的好评。

  “我是个农民的孩子,这点儿苦不算什么。什么脏活、累活都得干,还得抢着干,这样师傅才会教你。”提起这段经历,柳子俊说。正是这种吃苦耐劳的劲头,让他学到了传统中药的“全活儿”。

  自古师傅对徒弟的传授,学徒只能掌握其中几项工序,最后总会将诀窍留一手,除非亲子,但柳子俊是个例外。1947年,师傅褚效关患心脏病,柳子俊便经常料理照顾。1948年解放太原,需要老百姓支援前线,师傅褚效关被选派抬担架。因师傅身体不好难当重任,柳子俊便只身冒险前往。这件事使师傅深受,遂将秘技毫无保留相授,并决定柳子俊从此是龟龄集制作技艺的正传人。

  得到师傅的认可后,允许学习广升远秘方产品龟龄集、定坤丹、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等所有的中药工序和技术,在日复一日做了十几年,各项基本功都练就的非常扎实的时候,才接触到龟龄集技艺的核心技术银锅炉鼎升炼技艺。

  龟龄集选材严苛,择良辰吉日,子时配料,午时点火,夜露日晒,融和天地灵气,凝萃日月精华。烧炭法、火燔法、土埋法、水浴法、银锅升炼等,讲究生克制衡,互根互用。独特的银锅升炼法,取金生水之意,使滋补之效专注肾脏,肾阳得温,肾水充盈,灌溉,扶正祛邪,延年益寿。这样复杂神秘的工艺就在柳老一日日的操作中烂熟于胸。

  学艺有成后的柳子俊一直,本领都是练出来的,功夫都是熬出来的,技术都是从勤劳中得来的。解放后,他当上了山西中药厂(山西广誉远国药前身)组的组长,却一直没有放弃亲力亲为,他依然保留着淳朴的劳动。

  每天白天,柳子俊在药厂按照龟龄集工艺中的最核心的技艺,严格控制炉鼎升炼银锅的温度,当时用木炭升炼,没有温度计,火候及温度的把握全凭操作人经验掌控。像柳老这样的老药工一般所掌握的温度差不会超过上下一度。晚上回家还要记录温习每天的体会。

  作为传承人,柳老在全部掌握广誉远传统中药核心工艺同时,学有所长,对旧的工艺及落后的生产工具等进行了革新性的再创造,今天广誉远所沿习的多种传统制作技艺就是经他和他们那一辈人亲手而成。

  “苁蓉处世,金樱子炒没药认真细辛,厚朴待人,白头翁制乌药远志”。柳老的人生是平淡的,但也是不凡的。所谓的“名人”,在各自的领域达到顶峰的人,恐怕都是这样经历了这个过程。

  中药的是根据处方要求来进行的,中药处方原理依据的是古老的文化,而文化的创始者箕子,就出自广誉远所在的太谷县。所以自古以来文化便深刻影响着太谷县这方水土的人,尤其是有着数百年文化的广誉远,传统的方法相当讲究。

  柳子俊对自己徒弟们的要求甚是严格,即便是制药工具的清洗都相当注重,他总是告诉自己的徒弟,“咱们就是病人的炊事员,每个人都有父母亲戚和兄弟姐妹,也不免要吃药,因此,一定要拿出来制药,做药万万不能含糊、不能昧、不能偷工减料。”

  这些制药也在多年后深深地影响着广誉远的现任传承人柳惠武。作为柳家小儿子的柳惠武,小时候的记忆中,父亲总是很忙,自己很少能在家里看到父亲,但他总会跑到父亲的药厂玩。当时,广誉远每天定量销售300粒定坤丹,人们不得不早早地就去药厂排队买药,由于当时家里条件不太好,柳惠武为了赚点外快,每天一大早就跑到厂里帮别人排队买药。

  受到父亲的影响,柳惠武从小就对中医药的文化耳濡目染,1970年,尚未初中毕业的他放弃了学业,到父亲所在的药厂做起了临时工。由于学历较低,很多常识都不太了解,总是遭人笑话,柳惠武开始下定决心,一定要比别人更加努力。他一直记得父亲的话,“师傅引进门,在个人。”要掌握一技之长,只能自己亲身去。“不怕知识少,只怕不知自己有几斤几两。”柳惠武总是笑称自己不如父亲,但他身上却明显继承了父辈的那股勤学勤练的韧劲。

  很快,他将初中和高中的数理化都自学了一遍,学中医药,最重要的是能将各种医药处方烂熟于心,柳惠武又将一大本晦涩难记的《中药四百味白话解》倒背如流。与此同时,尽管做着临时工,他也依旧加倍地付出着,身兼装卸、领料、库工等多个角色,哪个车间缺人就去哪个车间顶替别人,如今的他总是于那段时光没有被白白浪费,才让他积累了很多。

  1976年3月,柳惠武终于成了粉剂车间的正式工人。两年后,粉剂车间被改名为龟龄集生产车间,药材的依然是核心。到1980年,与他父亲一起工作的老师傅们开始陆续退休。1984年,柳惠武被正式任命为龟龄集车间主任,他肩上的任务愈来愈重。

  直到2003年,广誉远被改制后成立了技术部,柳惠武依然是负责人,数十年与广誉远的陪伴让他,要做好药,就必须用心,必须吃苦耐劳;要做好药,必须精心用料、工序,制药的工具可以改变,但工艺却不能变。中药的制作工艺其实是古人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只有如法制作,才能将药材的药性发挥到最好,这是广誉远的灵魂所在。

  柳惠武永远记得龟龄集说明书上的那句话,“济世拔萃,志在活人”,他,那是作为一名中药人需一辈子的东西。如今已是耳顺之年的柳惠武,技艺的传承问题也是他心头挥之不去的一个结,“做中药需心怀仁德,以自律,用制药,以心对待产品,用同情心看待患者,不管什么药,都是该炒的必炒,该蒸的必蒸,该炙的必炙,该晒的必晒,该夜露的必夜露,决不能偷工减料,决不能苟且马虎。”柳惠武告诉记者。正因为此,他在收授徒弟、传承技艺时要求相当高。

  柳惠武现在仍每天阅读三个小时的医书,对他来说,中医药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魅力,作为一名老药工,自己有义务把手上流传的中药制药技艺传给下一代,更有责任把中药药师应坚守的原则传承好。柳惠武说“品质好是选徒弟的首要标准,“要做药先,做得才能做得好药,老实本分、热心、有责任心是做中药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另外,尽管现代的年轻人思灵活,得比较快,但是,传统的东西懂得太少,基础打得不够牢靠。事实上,技艺的掌握靠的不只是三天两天、三年两年的功夫,如果能把基础夯实,再多多出去跟别人交流学习,成就才会超过前人。”

  做名医,存;学众艺,崇科技;惟博技,报天地。广誉远两代传承人步入中药行当几十年,传承几百年的制药祖训,早已融进了他们的血脉之中。祖先的时刻提醒着他们,药做好做坏,能决、判人命,因此做、做好药,这最简单的道理,也是最深刻的,值得一代一代药工,值得广誉远人用一辈子的生命来解读。

  上一篇:癌症人群持续增长 你容易得穷癌还是富癌?下一篇:国际知名品牌再推新品 谋求润滑油市场

  推荐: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新疆药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