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中药故事 > 正文

互联网+中医”撬动古老医学新发展

类别:中药故事 日期:2015-7-4 18:57:45 人气: 来源:

  “互联网+中医”撬动古老医学新发展■本报记者 沈湫莎 唐闻佳不论是对抗21世纪重大疾病的关键时刻,还是全球科技创新的新浪潮下,中医药都是备受关注的焦点,其现代化进程吸引着行业热切的目光,也是可穿戴设备、远程问诊、智能医疗等新兴资本看重的一片蓝海。这是中医药现代化的机遇,但挑战亦相伴相随。6月23日,文汇报牵手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启动第一届“文汇中医药文化讲堂”。这是上海首个以中医为主题的文化讲堂,首轮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科协陈凯先,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原校长严世芸畅谈中医的“千年传承,发展创新”。下一个世界首富大约会出现在健康产业。一手创建阿里巴巴帝国的马云如是说。他并不是唯一一个这样看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身价千万美元的软件企业家、大学教授保罗·皮尔泽在《财富第五波》中也曾表示:紧随着第四波财富电脑信息网络之后而来的是健康保健。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与疾病进行着无休止的斗争。当下,信息如火如荼,“互联网+”挟千钧之力而来,大有席卷包容各行各业之势,这对凝聚着深邃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健康养生的中医,到底是机遇,还是挑战?首届“文汇中医药文化讲堂”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科协、上海中医药大学原校长陈凯先饶有兴致地给大家讲了一个关于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如何现代化,并拥抱“互联网+”的精彩故事。大数据时代,医生积累经验不需熬到白发苍苍想象一下,你起床照镜子,内嵌在镜子里的电子屏不仅会推送天气、交通况,还会采集你的面象、舌象等,3分钟给出健康报告;戴上一个手环就可以通过脉相得知身体是不是已经超负荷运作……几年前,这样的健康产品还是出现在科幻电影之中,不过如今已经没有人会对它们的出现感到惊讶了。这正是上海中医药大合复旦、交大等高校牵头成立的上海中医健康服务协同创新中心正在研究的课题。他们将中医药基础理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通过高新数字化设备,以及可穿戴设备技术,有望使每一位居民得以随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还不用特地到中医院去寻找“老中医”望、闻、问、切。看中医的人们一定有这样的“偏执”,如果坐诊的是年轻医生,往往不太乐意;而如果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每每趋之若鹜。这样的看法并非一无是处。陈凯先就表示,传统中医学是经验医学,依靠医生在长期行医过程中经验的积累。为何中医更加依赖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要了解医坐诊就可管窥一二。中医往往一个人、一张凳子就可悬壶济世,要说中医有诊断仪器,最主要的恐怕就是那双手--俗称把脉。而西医不同,现代医学已发展出大量高精尖的医学诊断仪器与实验室设备,我们耳熟能详的血液检测、尿液检测、CT检测等对疾病的诊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检测设备好比西医的“眼睛”,是他们行医时不可或缺的好伙伴。这种医学模式下,医生的学习就更直观,能更快地成长为“有经验的医生”。由此,也可理解为何中医更依赖经验累积。不过,如今的大数据时代,这种情况可能发生改变。通常需要一位医生“熬”到白发苍苍才能积累的经验,现在能够很快集成并输入机器,让它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一名有经验的“老中医”的思维和判断。中医药大学牵头研发的中医“四诊仪”便是其中的典型。收录中医望闻问切数据,机器人中医“上火星”四诊仪是一台大数据和各种高科技手段训练出来的“中医”。这是上海科研团队历时30年攻关中医诊疗技术客观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产物。所谓“四诊”,即望、闻、问、切。“望诊”,即观察病人的面目、口鼻、齿、舌苔、四肢、皮肤及状态,了解病人的“神”。“闻诊”有两层涵义:一是用鼻子闻,患者的体味、口气、痰涕等是否有腥、臭等带有疾病信息的气味;二是用耳朵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呃逆等是否含有异常的响动。“问诊”,则是询问病人起病和转变的情形,寒热、汗、头身感、大小便、饮食、胸腹、耳、口等各种状况。至于“切诊”,除了人们印象中的切脉掌握脉象外,还包括“触诊”,以手触按病人的体表病颁部分,如对腹部的按压等,都属于“切”的范畴。中医依据自身经验,因人、因时、因地对患者进行问诊分析,不同的医生,望闻问切的手法高低也不尽相同,可以说这是结合了中医行医经验的“百科全书”。曙光医院医师崔松就表示,他在看病人舌苔方面的经验就被“输入”到“四诊仪”中。就是这样一台集成大量中医、大量问诊经验的“中医”,曾在2010年的“火星500”国际合作研究实验中大显。这是人类首次全面模拟载人火星探测试验,模拟从飞船飞向火星到返回地球共计520天的历程,以此探索人类模拟登陆火星过程中所能耐受的一切。中国作为重要参试国,派出志愿者全程参与封闭试验。经国家航天中心推荐,“四诊仪”加入了俄罗斯-中国-欧盟的“火星500”计划。这也是唯一入选该计划的国产诊疗设备。在试验舱内的失重世界里,这个收集人类面象、舌苔、脉象等数据的机器,会从中医角度分析宇航员的健康状态,并开出具有针对性的健康处方,除了吃什么、怎么运动,幽默的它甚至会“听点的音乐吧!”500多天的封闭训练,“四诊仪”给出了它的测试结果,6名宇航试验者的体质都出现了变化,有的是气阴两虚,有的是肝郁的,有的是肝郁脾湿,不过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都出现了气虚证。“这一结果与用仪器诊断结果总体是吻合的,不过由于医是两套完全不同的体系,对人体状况的描述方法也不同,比如中医的气虚与西医中机体容易疲劳、虚弱乏力有一定的对应性。”陈凯先说。经此一役,“四诊仪”获得了国际合作研究团队的高度评价,外国人对中华民族原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学也有了全新认识:传统与现代接轨,由一台小小的仪器开始。把医生搬到手机里,中医预防特色焕发新光彩“火星”归来,“四诊仪”正逐步民用,惠及更多普通百姓。值得一提的是,它在远程医疗、预防医学走出一条中医界从未走过的新径--走出诊室,开拓更广阔的医学天地;不仅治病,更能防病。在没有生病之前怎么样健康,陈凯先向大家描绘了中医“四诊仪”的民间应用:通过“望闻问切”可采集大量人体数据,它们将通过或者无线传输,传输到健康云数据管理中心,然后再经过数据挖掘中心的分析,对健康的人就进行养生方案的判断。对于出现的一些小问题,比如健康偏移、亚健康状态给出提醒和干预措施,对已有疾病,给出疾病优化方案,把这样的信息传给医院和社区,通过医院和社区进行个体化的健康管理的方式,形成一个新的健康服务业,更好地管理健康。在此过程中,移动通讯将发挥很大作用。比如,基于手机安装一些中医体质养生的软件,人们有问题可随时启用这个软件,得到中医对健康的咨询。此外,还有各种时下最流行的可穿戴设备。事实上,可穿戴设备的出现并非搅动当下医生的饭碗,而是通过心跳、脉搏、血液检测等硬件和软件APP的应用,起到提早发现疾病的目的,提醒用户到医院看病,而这恰恰与中医关注“治未病”的预防相契合。当然,当大家都通过手机把健康数据汇总到后台,更时髦的说法为“云端”,一个有关中国人群的健康大数据就此构建起来,它们将通过不同的算法计算出适合你的最好治疗方案。“目前,通过移动通信可以建立中医数据存储的服务器。通过这些服务器来分析健康的数据,然后再回输给手机上,告诉你应该怎么行动。”陈凯先介绍,基于“四诊仪”,构建“移动中医健康管理平台”并不遥远,它将通过移动健康数据挖掘分析的后台,再把它输送到医院和社区,对居民实行真正的个性化健康管理与指导。“以手机为载体的健康服务终端,中医体证作为信息支持的支点,还有移动数据服务器进行体证分析作为一个支撑点,使得健康服务能够做到无处不在,随时可用,深入到家庭和社区。套用现下一个时髦的词,我认为这就是互联网+中医。”陈凯先说,“这门以人为本、效法自然的古老学问将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重新绽放青春。”在当下,许多人还在抱怨医疗资源不足,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这是一个旷日持久的现实问题。在基层构建一个集合医疗与预防的全新医疗服务模式,利用手机实现跨越地域的远程医疗……这一切,都是古老中医与互联网技术碰撞出来的全新可能。对话陈凯先、严世芸 中医创新下一个热点或在复方■本报记者 唐闻佳 沈湫莎问:陈凯先教授,您觉得中医药现代化下一个热点会在哪里?是在中医技术、还是在中药的领域?陈凯先:这个问题就像预测明年的诺贝尔会是哪一个,或者将来的科技突破在哪里一样,大家都非常关心,但也确实非常难答。我感觉任何发展和突破都是在社会最需要、需求最强烈的方面。人类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不断地跟疾病在斗争,医学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尽管有不同流派,有东方的、中国的中医药学,也有后来发展起来的现代医学。当今时代,医学发展面临最大的挑战传染性慢性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还有绕不过去的最大的问题:肿瘤。我们如今遇到的非传染性慢性病和历史上遇到的任何健康挑战都不同。人类历史上遇到最大的健康挑战是烈性传染病,死亡率很高,给人类带来了沉痛记忆。今天的情况已有很大不同。非传染行性慢性病的共同特点是病原体不清楚,也说不清楚它的单一病因,它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复杂疾病。下一个突破在哪里?在中医药领域,我想很可能是在复方中药。现在疾病大多是多因素导致的复杂疾病。比如,我们花了很大力气去找肿瘤的治疗靶点,虽然取得了局部进展,但迄今为止还看不到彻底解决肿瘤的一种前景。中医药学整体综合的、多成分多层次来对付体内多个靶点进行综合调控的,很可能是战胜复杂性疾病的重要思。这点,不仅是中国中医学界的共识,也引起了国际有识之士的关注。问:有人说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是关于健康的科学,这与中医“上工治未病”的思想高度契合。请问陈凯先教授如何看待国际主流的健康观与中国传统医学思想的这一契合?陈凯先:我们还以“四诊”为例,这是中医学的精髓,通过四诊来综合各类临床信息,参考影响人体功能的各种内外部因素,实现对病人当前的“整体状态反映”。我们曾用“四诊仪”对218人做过一个试验,结果发现,影响体质偏颇的前3位重要生活习惯依次是:暴饮暴食、吸烟、饮酒。这说明人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跟健康体质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我们能够通过对人的状态出发,给亚健康的人以提醒,防病于未发之时。这就叫“上工治未病”。医的理论基础很不相同,西医主要是以局部检查为主,往往是病发了我们才去治疗,这就要花费大量的医药费和占用极大的医疗资源。但是,我们很高兴看到,现代医学也越来越重视“治未病”的和实践。我还要指出的是,随着电脑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中医的“望闻问切”能更加简便地深入群众之中。我希望大数据和中医的体质辨识设备进行无缝对接,建立一个集采集、建库、整理、挖掘于一体的智能化的中医“治未病”的科研平台。问:严世芸教授,您认为目前我们中医药遇到最大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严世芸:现在最好的机遇就是全世界从科学危机进入到科学。这种代表性的内容是什么呢?现在大家已逐步看到了线性、式研究的局限性,已经了对复杂问题、非线性问题、突变问题的研究,这三个实际上是一体的。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非线性典型代表的中医药学要抓住这一机遇,要能够迎合上去。但是,要跟得上还有很长、很的要走。包括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构建、整个科学方的研究等等,这些方面需要花大力气。我们总不能说,中医药学就等待着人家来研究我,而我们自己没有能力去创新,我们要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我想这个对于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问:严教授提到了新方对我们的影响,从近代科学主义兴起以后,就把中医一律打为的范畴。我想问:除了“新三论”的方,传统的中国哲学、以及这些理论体系,是不是有必要跟中医再结合,从这里面再挖掘?严世芸:中医的方法是传统的方,看似传统,有时和现代的方不谋而合。比如中医药文化当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包括的发生,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它在看人的时候,不是单纯地看人,而是把它放到天地人整体当中去思考,这种方法实际上跟现代的复杂问题的思完全吻合。所以,中医不会地去提什么“平衡”观的。第二,大家都知道易经。这里所反映的就是中医对于观察世界天地人都是在动态当中完成,不是静止地去观察某一个,这种变动,与复杂问题、非线性问题的研究,都相当吻合,也不会地去提一个平衡。第三是在处理关系上的中庸思想。在研究多种关系的组合时,它都以一种、中和、不偏不倚的思想来处理。所以中医治疗当中有一个叫“致中和”,中和不等于平衡,三者或诸多关系间可以你多你少,但是只要在适度范围内就是平和。这些中医思维的特征,我认为跟现代科技哲学思想很接近。现在缺的是什么?新的技术一定有新技术、新手段配合,中医在这方面也应该跟进,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要把大数据、云计算、新工程技术等结合起来,使我们整个中医理论能与现在的科技同步,或至少是亦步亦趋往前发展,使我们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促进中医药的创新发展。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上海中医药大学、文汇共同主办上海凯宝药业有限公司协办

关键词:讲故事识中药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声明: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不代表站长立场,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删除。

CopyRight 2010-2016 新疆药材网- All Rights Reserved